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4 册 No. 1456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   No. 1456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一卷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尼陀那五十二颂。   目得迦四十八颂。   大门总摄颂曰:  初明受近圆,  次分亡人物,  圆坛并户钩,  菩萨像五门。   别门初总摄颂曰(此有十事,尽不截皮):  近圆知日数,  界别不入地,  界边五众居,  不截皮生肉。   第一子摄颂曰:  近圆男女状,  非近圆为师;  难等十无师,  莫授我七岁。   第二子摄颂曰:  日数每应知,  告白夜须减;  六日十八日,  说戒不应频。   第三子摄颂曰:  界别不告净,  亦不为羯磨;  乘空不持欲,  解前方结后。   第四子摄颂曰:  不入界舍界(出放光说二颂),  树界有世尊;  不越及可越,  羯磨者身死。   第五子摄颂曰:  地墙等秉事,  结界无与欲;  但于一处坐,  得为四羯磨。   第六子摄颂曰:  大界两驿半,  下水上山颠;  异见明相过,  五众受七日。   第七子摄颂曰:  五众坐安居,  亲等请日去;  于经有疑问,  求解者应行。   第八子摄颂曰:  假令不截衣,  有缘皆得着;  衣可随身量,  若短作篅衣。   第九子摄颂曰:  不畜五种皮,  由有过失故;  开许得用处,  齐坐卧容身。   第十子摄颂曰:  生肉及诸醋,  有五种不同;  痔病爪不伤,  回施知希望。   别门第二总摄颂曰:  分亡及唱导,  张衣授学人;  重作收摄驱,  求寂同墙上。   第一子摄颂曰:  分亡者衣物,  互无应互取;  见斗应须谏,  随头向处分。   第二子摄颂曰:  唱导乘与车,  得衣应举掌;  僧伽获衣利,  凡圣可同分。   第三子摄颂曰:  有张有不张,  有出有不出;  若在于界外,  闻生随喜心。   第四子摄颂曰:  授学等不秉,  作法不成诃;  十二人成诃,  不净犯根本。   第五子摄颂曰:  更应重作法,  勿使求寂行;  守护善用心,  见处离闻处。   第六子摄颂曰:  收摄于界内,  于众心降伏;  截柱及门框,  尼等同驱摈。   第七子摄颂曰:  破戒应驱逐,  伏处亦皆除;  恼俗应收谢,  余众咸同此。   第八子摄颂曰:  与求寂令怖,  为受成近圆;  五法成就时,  五夏离依去。   第九子摄颂曰:  同分非同分,  有齐限及无;  有覆无覆殊,  名一种便异。   第十子摄颂曰:  不墙上行法,  非于一二三;  不对破戒人,  不取授学欲。   别门第三总摄颂曰:  圆坛求寂堕,  一衣烟药器;  铁椎发及门,  不应随铁作。   第一子摄颂曰:  圆坛及天庙,  两驿半依止;  无钵不度人,  钵等不书字。   第二子摄颂曰:  求寂堕钵破,  开余存念者;  作二种薰笼,  并随所须物。   第三子摄颂曰:  一衣不互作,  澡浴可遮人;  于褥不剃头,  病人随服食。   第四子摄颂曰:  烟筒坏色衣,  鼻筒饮水器;  针筒非宝物,  眼药合并椎。   第五子摄颂曰:  药器及𣰽毹,  承足枮泻药;  苾刍不应作,  当择死人衣。   第六子摄颂曰:  铁椎并杵杓,  身自不负担;  以食供父母,  毛毯不充衣。   第七子摄颂曰:  发爪窣睹波,  任作鲜白色;  随意安灯处,  一畔出高檐。   第八子摄颂曰:  门户并檐屋,  及以塔下基;  赤石紫矿涂,  此等皆随作。   第九子摄颂曰:  不应以橛钉,  及升窣睹波;  开许金银花,  塔上以舍盖。   第十子摄颂曰:  铁作窣睹波,  及以金银等;  许幡旗供养,  并可用香油。   别门第四总摄颂曰:  户镮随处用,  沾衣大小便;  染衣揁认衣,  赊衣果无净。   第一子摄颂曰:  户镮倚带网,  取米为众食;  寺内作私房,  居人应受用。   第二子摄颂曰:  随处当用物,  营作人所须;  器具食灯油,  随施主应用。   第三子摄颂曰:  令雨沾僧物,  夜半共分床;  小座并依年,  敷席咸同此。   第四子摄颂曰:  大小便利处,  经行不恼他;  洗足及拭鞋,  釜篦不夺用。   第五子摄颂曰:  染釜及水瓶,  僧钵并饮器;  刀石爪鼻物,  支床不问年。   第六子摄颂曰:  羯耻那衣揁,  絣线正缝时;  染汁杂物等,  用时不应夺。   第七子摄颂曰:  外道覆认衣,  作记死时施;  有五种亲友,  得法独应行。   第八子摄颂曰:  赊取他衣去,  及为他和市;  不高下买衣,  应二三酬价。   第九子摄颂曰:  果园差修理,  四种不应分;  果熟现前分,  观时莫諠戏。   第十子摄颂曰:  无净人自行,  自取不应食;  不选开其病,  结界证耕人。   别门第五总摄颂曰:  菩萨像供养,  吉祥大众食;  大会草稕居,  集僧鸣大鼓。   第一子摄颂曰:  听为菩萨像,  复许五种旗;  为座置尊仪,  铁干随意作。   第二子摄颂曰:  供养菩萨像,  并作诸璎珞;  涂香及车舆,  作伞盖旗幡。   第三子摄颂曰:  吉祥并供养,  花鬘及香合;  诸人大集时,  昼开门夜关。   第四子摄颂曰:  大众集会食,  薜舍佉月生;  香台五六年,  并应为大会。   第五子摄颂曰:  大会为草稕,  不应杂乱坐;  应打揵稚鼓,  告时令普知。   第六子摄颂曰:  集僧鸣大鼓,  供了去幢幡;  若多获珍财,  随应悉分与。   大门总摄颂曰(目得迦四十八颂):  最初为忏谢,  第二定属物,  第三资具衣,  目得迦总颂。   别门第一总摄颂曰:  忏谢草田中,  合免王影胜;  糖酥根等听,  狗肉盏甘蔗。   第一子摄颂曰:  忏谢非近圆,  观求寂相貌;  苾刍与尼法,  若互秉皆成。   第二子摄颂曰:  草田村略说,  生心褒洒陀;  贼缚不同愆,  六开僧教罪。   第三子摄颂曰:  合免者应放,  穿渠遣众行;  一日至四旬,  皮肉皆不净。   第四子摄颂曰:  影胜王床施,  王母物入僧;  乌燕鹤鹫雕,  苾刍不应食。   第五子摄颂曰:  狗肉不应啖,  并食尸鸟兽;  及以同蹄畜,  亦不食猕猴。   第六子摄颂曰:  小盏及衣角,  皮叶等有过;  除其铁一种,  余物任情为。   第七子摄颂曰:  甘蔗酪肉麻,  药有四种别;  大麻蔓菁粥,  根等粥应餐。   第八子摄颂曰:  开许沙糖饮,  得为七日药;  生心为五事,  益彼应共分。   第九子摄颂曰:  医教应服酥,  油及余残触;  并开眼药合,  除十为净厨。   第十子摄颂曰:  根茎叶花果,  皆应淡酒浸;  水搅而饮用,  并许其异食。   别门第二总摄颂曰:  定物有主处,  须问憍萨罗;  从像豫先差,  大减会尼众。   第一子摄颂曰:  定物不应移,  莫拾贼遗物;  尸林亦复尔,  随许并应收。   第二子摄颂曰:  有主天庙物,  苾刍不应取;  看病人不应,  劝他舍法服。   第三子摄颂曰:  物须问施主,  众利可平分;  二大合均分,  余众应加减。   第四子摄颂曰:  憍萨罗白叠,  佛子因餐麨;  室利笈多缘,  广论营造事。   第五子摄颂曰:  从像入城中,  受吉祥施物;  旗鼓随情设,  苾刍皆不应。   第六子摄颂曰:  豫先为唱令,  五众从行城;  应差掌物人,  尼无别轮法。   第七子摄颂曰:  应差分物人,  上座宜准价;  不得辄酬直,  索价返还衣。   第八子摄颂曰:  寺大减其层,  将衣者应用;  恐怖若止息,  准式用僧祇。   第九子摄颂曰:  若有大聚会,  鸣鼓集众僧;  众大别为行,  检校人先食。   第十子摄颂曰:  凡于尼众首,  应安一空座;  为待余苾刍,  孤苦勿增价。   第三别门总摄颂曰:  资具衣愚痴,  若差不用俗;  正作长者施,  剃刀窣睹波;  饭酪叶承水,  及洗钵等事;  此之十二颂,  总摄要应知。   第一子摄颂曰:  十三资具物,  牒名而守持;  自余诸长衣,  委寄应分别。   第二子摄颂曰:  痴不了三藏,  此等十二人;  失性复本时,  诃言应采录。   第三子摄颂曰:  若差十二人,  斯语成诃法;  受时言我俗,  此不成近圆。   第四子摄颂曰:  不用五种脂,  随应为说戒;  因亿耳开粥,  王田众应受。   第五子摄颂曰:  俗人求寂等,  并不合同坐;  两学有难缘,  同处非成过。   第六子摄颂曰:  正作不令起,  随年坐染盆;  应共护僧园,  勿烧营作木。   第七子摄颂曰:  长者所施物,  问已应留举;  随处莫废他,  洗身方入寺。   第八子摄颂曰:  剃刀并镊子,  用竟不应留;  便利若了时,  无宜室中住。   第九子摄颂曰:  窣睹波围绕,  广陈诸圣迹;  浊水随应饮,  若咸分别知。   第十子摄颂曰:  饼酪等非污,  亦可内瓶中;  洗足五种瓨,  齐何名口净。  叶手承注口,  多疑流钵中;  举粮持渡河,  纵触非成过。  洗钵应用心,  他触问方受;  换食持粮等,  无难并还遮。   别门第四总摄颂曰:  与田分不应,  赤体定物施;  僧衣字还往,  甘蔗果客裙。   第一子摄颂曰:  与田分相助,  车船沸自取;  鸟𡃸蝇无惭,  制底信少欲。   第二子摄颂曰:  不应令贼住,  及以黄门等;  乃至授学人,  行筹破僧众。   第三子摄颂曰:  不赤体披衣,  冒雨向厨内;  便利宜缝补,  和泥福久增。   第四子摄颂曰:  定物施此中,  不应余处食;  若有将去者,  并须依价还。   第五子摄颂曰:  僧衣题施主,  别人施私记;  氍氀许别人,  尼夏应修理。   第六子摄颂曰:  若还往衣物,  送来应为受;  为众取他财,  将众物还价。   第七子摄颂曰:  甘蔗等平分,  不应分口腹;  四事无分法,  卧具夜不行。   第八子摄颂曰:  果由药叉施,  净之方受食;  余者为浆饮,  不烧地灯台。   第九子摄颂曰:  客旧宜详审,  授受分明付;  五开应总闭,  肘短可随身。   第十子摄颂曰:  裙及僧脚欹,  香泥污衣洗;  取食除多分,  须知十种尘。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摄颂一卷   大唐景龙四年岁次庚戌四月壬午朔十五日景申三藏法师大德沙门义净宣释梵本并缀文正字   翻经沙门吐火罗大德达摩秫唐证梵义   翻经沙门中天竺国大德校努证梵义   翻经沙门罽宾国大德达摩难陀证梵文   翻经沙门淄州大云寺大德慧沼证义   翻经沙门洛州崇光寺大德律师道琳证义   翻经沙门福寿寺寺主大德利明证义   翻经沙门洛州太平寺大德律师道恪证义   翻经沙门大荐福寺大德胜庄证义   翻经沙门相州禅河寺大德玄伞证义笔受   翻经沙门大荐福寺大德律师智积证义正字   翻经沙门德州大云寺寺主慧伞证义   翻经沙门西凉州白塔寺大德慧积读梵本   翻经婆罗门右骁卫翊府中郎员外置宿卫臣李释迦读梵本   翻经婆罗门东天竺国左屯翊府中郎将员外置同正员臣瞿金刚证译   翻经婆罗门东天竺国大首领臣伊舍罗证梵本   翻经婆罗门东天竺国左执戟直中书省臣度颇具读梵本   翻经婆罗门龙播国大达官准三品臣李输罗证译   金紫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上柱国馆国公臣韦洰源等,及修文馆学士二十六人同监   判官朝散大夫行著作佐郎臣刘令植,使金紫光禄大夫行秘书监检校殿中监兼知内外闲厩陇右三使上柱国嗣虢王臣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