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一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归依德处无边大决择分第一  顶礼一切无余明,  非一非一诸则地,  不数不思无量一,  并诸种种趣生类。  本无量数断命品,  与等尘尘无有法,  兼不可说无所有,  通俱非是等诸法。   论曰:就此二行偈中则有八门。云何为八?一者显示中中主者门、二者显示道路轨则门、三者显示离杂合一门、四者显示无边毛生门、五者显示种种离识门、六者显示假有无实门、七者显示无所有事门、八者显示具足无碍门,是名为八。就显示中中主者门中则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随顺随转应身主者、二者有无无碍变身主者、三者本体本性法身主者、四者本末俱绝满道主者、五者随应无碍自然主者,是名为五。《修集行因大陀罗尼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尔时花轮宝光明天子则白佛言:‘世尊!第一导师有几数量可思议、不可思议?唯愿世尊为我等众开示显说,我等大众闻其名字常诵常念,出无明藏到涅槃城。’于是世尊告天子言:‘我若以神通力,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中说其名字,终不能尽。今当略言,为汝等众宣说其要。善男子!其觉者数广大圆满过于恒沙,略说五种。云何为五?一者随体佛、二者变体佛、三者法体佛、四者莫测佛、五者应转佛。’”乃至广说故。如偈“顶礼一切无余明”故。以何义故一切导师皆名主者?以三义故。云何为三?一者自在义,诸法王故;二者顶上义,三界一故;三者周遍义,无所不至故。是名为三。如是已说显示中中主者门,次当说显示道路轨则门。就此门中则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音脐言导无碍自在轨则、二者所依本地平等一种离诸虚妄轨则、三者生长庄严一一有力轨则、四者究竟圆满无余尽摄轨则、五者非名非相非体非用无造无作轨则、六者自然现前常住不变无所诠了究竟净满轨则,是名为六。《金刚三昧无碍解脱本智实性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文殊师利!若我广说,总有十亿七万三千五十法门行者履游道路则则;若我略说,总有六种行者履游则则。如是六则通摄一切无量无边轨则藏海。云何为六?一者说则、二者等则、三者种则、四者上则、五者非则、六者常则。”乃至广说故。如偈“非一非一诸则地”故。以何义故一切法藏皆名轨则?以三义故。云何为三?一者金区义,时人易转法门之印常恒不变,如彼区故;二者引导义,摄将行者令趣治路,如彼导故;三者能持义,善持自相而不坏失,如彼持故。是名为三。如是已说显示道路轨则门,次当说显示离杂合一门。就此门中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结缚合一,一切无量无边无明烦恼之众类再生,虽无内合一而有外合一,以数量等成立契一义故。二者解脱合一,一切无量无边三乘诸圣人等,内有道理之合一义,外有同尘之合一义故。三者具足俱非合一,一切无量无边金刚中间大圣众等,具足能契所契之二义故。是名为三。《文殊师利论义第一无极无尽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僧众之海虽无有量,而其本体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无根无诤地、二者俱根无诤地、三者有根无诤地。”乃至广说故。如偈不数不思无量一故。以何义故一切诸僧皆名合一?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积集义,集会无量无边一切散乱尘故;二者一种义,安止无量无边一切波浪识故。是名为二。如是已说显示离杂合一门,次当说显示无边毛生门。就此门中则有三门。云何为三?一者有类毛生无边门、二者空类毛生无边门、三者似类毛生无边门,是名为三。就初门中则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是名为四。如是四生,能摄一切无量有类根本名数。就中门中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光明中藏空类、二者闇色中藏空类、三者风云中藏空类,是名为三。如是三类,空故非空,以隐故空。应审观察空类眷属,其数众多不出此量。就后门中亦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幻化咒术相相无理似类、二者变药方禁相相无理似类、三者随本现前影像似类,是名为三。如是三类,能摄一切无量无边种种似类根本名数。《集类法门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有识种类广说有十、略说有三。云何为三?一者心识亲近在有众生、二者处所隐藏不见众生、三者识远似有动转众生,是名为三。”乃至广说故。如偈“并诸种种趣生类”故。以何义故一切众生皆名毛生?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动转不定义,随趣受生无有定法故;二者众多无数义,方角无有数量故。是名为二。今此门中为欲现示圣如角鲜,凡如毛多故。如是已说显示无边毛生门,次当说现示种种离识门。就此门中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共业建立断命品、二者别业建立断命品,是名为二。就第一门中则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风轮大地断命品、二者水轮大地断命品、三者金轮大地断命品、四者火轮大地断命品,是名为四。如是四轮,能摄一切无量无边共业建立断命品类根本名数。言别业建立断名品者,谓众生身,非执受摄发毛等类。《业行本因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文殊师利!言众生居住世间者,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总轮世间、二者别持世间,是名为二。此二世间,善能摄持无量无边一切居住依止世间。”乃至广说故。如偈“及无量数断命品”故。以何义故一切离识皆名断命?所谓无有了别智品故。如是已说现示种种离识门,次当说现示假有无实门。就此门中则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如水中月假有、二者如闼婆城假有、三者如阳炎水假有、四者如幻化作假有、五者如谷响音假有,是名为五。《大宝无尽莲花地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如水中月等五种虚说譬喻,总摄五万五千五百五十诠虚说譬喻根本名字。”乃至广说故。如偈“与等尘尘无有法”故。以何义故一切无量虚说譬喻皆名无有?所谓无有实自性,故名曰为无。无有其实,非都无故,名曰为有。如是已说现示假有无实门,次当说现示无所有事门。就此门中则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如石女儿无所有事、二者如兔马角无所有事、三者如龟䠓毛无所有事、四者如罗汉染无所有事,是名为四。《本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佛子!汝前所问,何等法名为无所有品者,石女儿等四种本说,我若广说其数无量。”乃至广说故。如偈“兼不可说无所有”故。以何义故一切空法皆悉名为无所有事?有二种故。云何为二?一者彼空法体性空空如此四本说故、二者此空若不诠彼则是空故,是名为二。如是已说现示无所有事门,次当说现示具足无碍门。就此门中则有十种。云何为十?一者心主法、二者心念法、三者色主法、四者色子法、五者非契应法、六者无为法、七者非有为非无为法、八者亦有为亦无为法、九者俱俱法、十者俱非法,是名为十。言心主法者,可一八识等诸心识本法故。言心念法者,与此相应一切数法。言色主法者,可一能造大种法等。言色子法者,可一所造种种色法。言非契应法者,可一非色非心种种诸法。言无为法者,虚空等四种无为法。言非有为非无为法者,一心等诸本性法。言亦有为亦无为法者,一心等诸本性之法作业用相。言俱俱法者,大本之法其第一分。言俱非法者,大本之法其最后分。如是十法,今此门中一有一无、一生一灭、一逆一顺、一品一类不相舍离,是故说言现示具足无碍门焉。《最胜德王广大虚空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十方世界微尘之数,无量无边法门大海,一居一起一住一止,终不分剖亦不舍离。以此义故,建立称曰广大圆满虚空地地无尽无极法界大海门。”乃至广说故。如偈通俱非是等诸法故。   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第二   如是已说归依德处无边大决择分,次当说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以有十种大因缘,  造作归依德处海,  所谓礼恩及加力,  广大殊胜与无我,  决定大海并赞化,  兼通现示自本身。  如是十种大因缘,  圆满大士乃能具,  凡非境圣亦非量,  随分菩萨亦不能。   论曰:何因缘故归依德处?以有十种大因缘故而作归依。如偈“以有十种大因缘,造作归依德处海”故。云何名为十种因缘?一者礼敬尊重甚深因缘,能作礼敬归依德处,摧伏憍慢、增长善根故,如偈“礼”故。二者忆念恩泽报推因缘,而能造作胜妙论教,开晓一切狂乱众生,一切德处皆悉欢喜故,如偈“恩”故。三者仰请加力成为因缘,若为造作大论法门,彼诸德处不其加力,不能分别法门海故,如偈“及加力”故。四者开布广散令了因缘,以妙言辞示聪明诠,现了彼诸修多罗中秘密微妙深远文义大海,为令广大故,如偈“广大”故。五者劝物令生殊胜因缘,造作论教开示文义,若不归依彼诸众生,不能究竟信受奉行故,如偈“殊胜”故。六者修习忍辱无我因缘,发起欢喜尊重归向,广大心故,如偈“与无我”故。七者出生功德决定因缘,归依德处造作论教,若见若闻、若见见者若闻闻者,若同国住,一切皆悉随时不移,出生增长无量无边一切功德善根之品,决定决定不谬违故,如偈“决定”故。八者大海无尽宝藏因缘,积集无量无边一切诸种种力,造作殊胜圆满大海如意宝轮、金刚德藏,为欲救度无量无边贫穷苦恼众生类故,如偈“大海”故。九者方便善巧教化因缘,具足者中虽无别归,而赞教化为利生故,如偈“并赞化”故。十者现示过去本身因缘,所归德处一切皆悉无非自身之摄持故,如偈兼“通现示自本身”故。是名十种大因缘相。如是广大殊胜因缘,何人所作?佛菩萨作。菩萨菩萨当不能作,况凡二乘。如偈“如是十种大因缘,圆满大士乃能具,凡非境圣亦非量,随分菩萨亦不能”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一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二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第三   如是已说归依德处因缘大决择分,次当说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一种金刚地,  总有五种位,  谓渐次究竟,  及圆满等非,  并及等是位,  如是五种位,  诸修多罗中,  具足无余说。   论曰:一种金刚道路无碍本地地中总有几位?广说虽无量,略说有五种。如是五位,一切总则、一切根本、一切中藏、一切出生,如偈“一种金刚地,总有五种位”故。云何名为五种本位?一者无超次第渐转位、二者无余究竟总持位、三者周遍圆满广大位、四者一切诸法俱非位、五者一切诸法俱是位,是名为五种根本位,如偈“谓渐次究竟,及圆满等非,并及等是位”故。如是五位自家宣说龟则方说,如是五位直是方说非宣说量,如偈“如是五种位,诸修多罗中,具足无余说”故。位所依止本数名字,其相云何?偈曰:  所依止本数,  总有五十一,  谓虚假光明,  四十种名字,  不动真金刚,  十种本名字,  及大极地故,  是名所依数。   论曰:五种本位所依止之名字差别,其数几有?广说虽无量,略说有五十一种名字。如是五十一种根本名字,一切天地、一切父母、一切体性、一切所依,如偈“所依止本数,总有五十一”故。云何名为五十一数?所谓虚假光明分中有四十种、真金刚中有十种数,此五十中加大极自然陀罗尼地故,是故成立五十一数。名字分中四十种数当何等相?所谓十种爱乐心、十种识知心、十种修道心、十种不退心各差别故。云何名为十爱乐心?一者必叉多、二者阿摩呵尸、三者谛度毗梨耶、四者和罗只度、五者奢摩陀提尸、六者摩诃阿毗跋致多、七者阿罗婆诃尼、八者婆𡄣多阿梨罗诃谛、九者尸罗俱尸阿尸罗、十者摩诃毗呵阿僧那,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识知心?一者留伽度、二者留谛迦度、三者留罗伽、四者留摩诃、五者安婆娑、六者毗跋致、七者阿毗跋致、八者必叉伽、九者必阿罗、十者留山迦,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修道心?一者度伽呵、二者度安尔、三者度只罗、四者度和差、五者度利他、六者度生婆谛、七者度沙必、八者度阿诃、九者度佛阿、十者度叉一婆,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不退心?一者罗谛流沙、二者罗昙沙、三者必自伽、四者法必他、五者佛度陀、六者罗叉必、七者师罗文伽、八者婆诃谛、九者婆罗提弗陀、十者达摩边伽,是名为十。如偈谓虚假光明四十种名字故。云何为十真金刚心?一者鸠摩罗伽、二者须何伽一婆、三者须那迦、四者须陀洹、五者斯陀含、六者阿那含、七者阿罗汉、八者阿尼罗汉、九者阿那诃诃、十者阿诃罗弗,是名为十,如偈“不动真金刚,十种本名字”故。此五十中,更复加婆伽婆佛陀应审观察,是名五十一种名字,如偈及大极地故是名所依数故。如是五十一种心中,彼无超次第渐转位安立属当,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如次无超转,  一中具一切,  名为渐转位。   论曰:唯一行者五十一种别相位中回向趣入,如其次第无超过法。所以者何?此门位量法如是故,如偈“五十一位中,如次无超转”故。如是行者以何行相而渐渐转?谓具具转故。云何名为具具转相?谓一信心位中具余五十心而转,乃至一大极地位中具余五十心而转故。若尔,一物耶、异物耶?实是异物而一物故。所以者何?一信心中具一切位,非余位故。而一信中具一切位,同余余位中具一切位故。以何义故一信心中具诸余位更须渐转?具一中具而不能具多中具故,是故须转。今此门中五十一中,一切具具皆悉具足,方名渐转位故,如偈“一中具一切,名为渐转位”故。《摩诃衍金刚种子修多罗》中作如是说:“金刚道路足行行者,以二大事而决定转。云何名为二决定转?一者遍度通达转、二者具具增长转,是名为二。言遍度通达转者,通遍经过五十一种大道路故。言具具增长转者,一一位中摄诸位故。”乃至广说故。如是已说无超次第渐转门,次当说无余究竟总持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随其先得入,  摄一切一切,  名无余究竟。   论曰:有五十一别相位中,或有行者以信趣入、或有行者以真金地而趣入、或有行者以大极地而趣入。如是等诸行者,随其先得入位之量,尽摄一切一切位地究竟无余,亦无移转亦无出入,一一白白,是故说言总持门位,如偈“五十一位中,随其先得入,摄一切一切,名无余究竟”故。《难入未曾有会修多罗》中作如是说: “回向则信心,  信心则佛地,  佛地则十地,  究竟有何次?”   乃至广说故。如是已说无余究竟总持门,次当说周遍圆满广大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种位,  无前后一时,  俱转俱行故,  名周遍圆满。   论曰:五十一位无有前后,一时俱转、一时俱行,无有所余。亦五十一别相位中所有无量无边诸位,无有前后,一时俱转、一时俱行,无有所余,是故说言圆满位焉,如偈“五十一种位,无前后一时,俱转俱行故,名周遍圆满”故。《法界法轮无尽中藏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尔时文殊师利闻世尊所说,即从坐起合掌顶礼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横转无向修道人者?如宜世尊为诸大众宣说开示如是大事。’于是世尊即告文殊师利言:‘一种无二、一道一区。大地行者一切行道无前无后,一时发起、一时同转、一时住持、一时证入、一时安立,是名横转无向道人。’”乃至广说故。如是已说周遍圆满广大门,次当说一切诸法俱非门。其相云何?偈曰:  诸无量无边,  一切种种位,  皆悉非建立,  名俱非位地。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此俱非门,非因非果、非位非地、非有非无、非名非义、非事非理、非坏非常、非生非灭,一切一切皆悉非故,如偈“诸无量无边,一切种种位,皆悉非建立,名俱非位地”故。若尔,以何义故建立位名?以其非义立为位故。《大明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无位位第一位。”乃至广说故。如是已说一切诸法俱非门,次当说一切诸法俱是门。其相云何?偈曰:  一切种种法,  无非金刚身,  以一身义故,  名为俱是门。   论曰:无量无边一切位法,一切皆悉是金刚身等无差别,唯依一身,是故说言俱是门焉。所以者何?今此门中无一一法而非金刚真实身故,如偈“一切种种法,无非金刚身,以一身义故,名为俱是门”故。《种金大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无病道人唯见积影,不见散身故。”   金刚实轮山王大决择分第四   如是已说一种金刚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金刚宝轮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渐是尽满非,  一时及前后,  与俱并俱非,  一异时处转。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一身金刚大力宝轮山王体中,次第渐转诸法、等是、无余究竟、周遍圆满、俱非绝离,此五种位一时转、前后转、俱有转、俱非转、亦一时转亦异时转、亦一处转亦异处转,具足具足自在自在无所障碍故。《大严尽地虚空法界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龙明!汝前所问,云何名为金刚本身广大地地无障无碍恒沙功德品者?殊胜极妙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五种金刚道路足行地地,无尽中藏之根本自性,出生增长所依止藏。”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二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三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金轮山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五   如是已说金刚宝轮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金轮山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山王道路中,  总有十五位,  体五种位中,  各有三用故。   论曰:此金轮山王道路中,建立几位为道路量?广说虽无量,略说有十五种位,以如是位为道路分,如偈“山王道路中,总有十五位”故。以何因缘分明了知此道路中有十五种根本之位?谓彼金刚大力宝轮山王体五种位中皆悉各各有三种自在作用故。以此义故,成立十五差别名数,如偈“体五种位中,各有三用故”故。《方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一区王民行地地中,唯有十五种体分业数位,无所余位。”乃至广说故。然《明神妙理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有二十五种差别位者,取王家转,非取作转故。”造作转摄十五种位,名字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明了及远数,  相续并三合,  遍动遍不动,  字等兼广大,  遍到不遍到,  融立与俱离,  是名十五名,  如次应观察。   论曰:就次第渐转体中则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分明了达审地作用,不乱次第建立位地,行道分明名义俱了故,如偈“明了”故。二者远行远修无数作用,经无量劫过此诸位,修集功德无穷尽故,如偈“及远数”故。三者无断无绝恒转作用,刹那刹那中间中间常恒不息自然转故,如偈“相续”故。是名为三。就诸法等是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能诠能了一合作用,善巧言说无碍觉慧,其数无量一金刚故。二者所诠所证一合作用,甚深极义胜妙玄理,唯是一区、唯是一身,无二岐故。三者随应有名一合作用,随其所应一切有名一切皆悉一金身故。是名为三,如偈“并三合”故。就无余究竟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周遍圆满动转作用,第一时中依一位中通摄一切而究竟转故,如偈“遍动”故。二者周遍圆满不动作用,如是转者所余一切无量位中不移不转常决定故,如偈“遍不动”故。三者名句文字无别作用,随其先唱与余一故,如偈“字等”故。是名为三。就周遍圆满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无量无边广大作用,其法自体出现业相尽极广大无分界故,如偈“广大”故。二者无碍通达遍到作用,一时建立一切位故,如偈“遍到”故。三者极极无数不遍作用,遍通经过而唯有一边故,如偈“不遍到”故。是名为三。就俱非绝离体中亦有三种用。云何为三?一者消融无所建立作用,一切诸法皆悉遣除无所许故,如偈“融”故。二者建立诸法悉持作用,一切诸法以俱非义是理成故,如偈“立”故。三者消融建立俱绝作用,究竟绝道广建立故,如偈“与俱离”故。是名为三。是为十五种位名字焉。此道路位,大利根者乃能通达,钝根众生决定难了,如偈是名十五名如次应观察故。如是诸位,亦一时出兴、亦异时出兴、亦俱时出兴、亦一处转亦异处转亦俱处转、亦不出兴亦不移转、亦唯一种亦是多种。于彼本法有作功用、有作方便,自然自在建立造作,应审观察。   独一山王摩诃山王大决择分第六   如是已说金轮山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独一山王摩诃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摩诃山王中,  总有千二百,  七十五种位,  谓五十一种,  大根本位中,  皆一一各各,  渐转等五位,  具足安立故。   论曰:此独一山王摩诃山王体中建立几位以为体分?广说虽无量,略说其要唯有一千二百七十五种,决定位故,如偈“摩诃山王中,总有千二百七十五种位”故。以何因缘山王体中有千二百七十五位分明现知?所谓常恒五十一种根本位中,一一各各次第渐转诸法、等是无余、究竟周遍、圆满、俱非绝离五种位具足转故。亦渐转等五种位中,各各开示渐转等五种别位故,是故成立一千二百七十五位,如偈“谓五十一种大根本位中,皆一一各各渐转等,五位具足安立故”故。此独一山王摩诃山王体中,如是千二百七十五种位亦一一时转、亦异一时转、亦俱一时转、亦皆非转、亦一时一处转、亦一时异处转、亦异时异处转、亦皆非转,自在自然无障无碍,是故说言无尽虚空大陀陀筏罗法界本藏地地出生无穷无极广德大海法门藏焉。《大智庄严法界性身甚深修多罗》中作如是说:“非比非喻难得惟说,大海中藏大海一体,本地地中三品德类,具足圆满无所阙失。云何为三?一者上品德类,其位名字众多无数,与十方世界微尘之数其量等故。二者中品德类,其位名字与百百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微尘之数其量等故。三者下品德类,其位名字有一千二百七十五位故。是名为三。如是诸位一一一一一一,乃至无量无量无量无量无量无量。”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三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四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大海部藏道路大决择分第七   如是已说独一山王摩诃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大海部藏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大海部藏中,  总有十种法,  谓五种非空,  及五种无常。   论曰:此大海部藏道路分中建立几法为部藏量?所谓建立十种法体以为大海部藏分故。《摩诃衍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俱俱海藏履道分中,唯有十法,无有余法。”乃至广说故,如偈“大海部藏中,总有十种法”故。以何义故有十?应知五种非空、五种无常各差别故,如偈“谓五种非空,及五种无常”故。彼十种法,其名字相当如何耶?偈曰:  离碍及有实,  性火并今光,  兼深里出兴,  地藏大龙王。  如是五种名,  非空不共称,  起持变坏品,  与大力无明。  如是五种名,  无常不共称,  各有第一一,  以请气力故,  立门实本摄,  如法应观察。   论曰:云何名为五种非空决定住法?一者离碍非空决定住法、二者有实非空决定住法、三者性火非空决定住法、四者今光非空决定住法、五者深里出兴决定住法,是名为五,如偈“离碍及有实,性火并今光,兼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故。如是五名,五种非空决定住法不共异转差别名字,如偈“如是五种名,非空不共称”故。云何名为五种无常虚假转法?一者动起无常虚假转法、二者止持无常虚假转法、三者易变无常虚假转法、四者散坏无常虚假转法、五者大力无常虚假转法,是名为五,如偈“起持变坏品,与大力无明”故。如是五名,五种无常虚假转法不共异转差别名字,如偈“如是五种名,无常不共称”故。深里、大力如是二法,气力立门非取实体,应审观察,如偈各有第一一以请气力故立门实本摄如法应观察故。如是已说建立名字不同门,次当说所诠义理差别门。如是五种非空决定住法各有几数?所谓各各有二种故。云何名为二种离碍?一者守身离碍、二者变转离碍。言守身离碍者,无障碍身常恒决定不失坏故。言变转离碍者,建立万有令自在故。是名为二。云何名为二种有实?一者守身有实、二者变转有实。言守身有实者,常平等身常恒决定不失坏故。言变转有实者,建立差别令安住故。是名为二。云何名为二种性火?一者守身性火、二者变转性火。言守身性火者,明德藏身常恒决定不失坏故。言变转性火者,尘累俱转随顺成故。是名为二。云何名为二种今光?一者守身今光、二者变转今光。言守身今光者,始炎炎身决定常恒不失坏故。言变转今光者,随顺流转无所碍故。是名为二。云何名为二种深里?一者守身深里、二者变转深里。言守身深里者,离绝中身常恒决定不失坏故。言变转深里者,诸无为中得自在故。是名为二。如前所说五种无常,业用差别各各如何?所谓如次出生一切无量无边大过患海,皆无余故;住持一切无量无边大过患海,皆无余故;变易一切无量无边大功德海,皆无余故;坏灭一切无量无边大功德海,皆无余故;覆障非德非患中身自在,皆无余故。如是五法,自体及品各各差别,应审观察。如是已说所诠义理差别门,次当说依位决定安立门。如前所说五十一种真金刚位,遍几处耶?偈曰:  如是五十一,  遍于五种处,  大聪明行者,  能善决择知。   论曰:如前所说五十一位,遍离碍等五种处中,无所不至、无所不通。以此义故,大金刚位有五应知,如偈“如是五十一,遍于五种处”故。如是位地利根能知,非钝者境。所以者何?极甚深故、极利了故、极秘密故,如偈“大聪明行者,能善决择知”故。亦复处二,故位亦二应知,是故具集有十而已。然今所说是变非身,别建立位总几数有?字身差别其相云何?偈曰:  别建立位数,  总有十种焉,  渐次及尽余,  不动与俱灭,  一空一有位,  智智断智地,  相值兼拨立,  边边转一会,  具足此十位,  门界量圆满。   论曰:别建立位总有十种。云何为十?一者一向无超渐次位、二者遍究竟尽不尽位、三者一切中际不动位、四者双立诸法俱灭位、五者若一空当一有位、六者能断所断悉智位、七者熏力相对相值位、八者随除障处立位位、九者真妄得边有无位、十者诸法一种一会位,是名为十,如偈“别建立位数,总有十种焉,渐次及尽余,不动与俱灭,一空一有位,智智断智地,相值兼拨立,边边转一会”故。随有一别建立彼总,必当具足一切别位,方得建立大总位耶?必当具别,总得成故,如偈“具足此十位,门界量圆满”故。如是十种别相之位遍于几处?遍五处故。所谓转摄五种处中,各具五十一金刚位,经过诸位亦有十种别相位故。大总相位总有几数?遍几处耶?偈曰:  总位有三种,  谓上中下故,  唯遍五种处,  非余位应知。   论曰:大性总地根本体位总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趣高上上转去位、二者自然安住中中位、三者向焉下下转去位,是名为三,如偈“总位有三种,谓上中下故”故。如是三总,随别有有唯遍转五,非所余位,应审观察,如偈“唯遍五种处,非余位应知”故。如是已说依位决定安立门,次当说依位法数具阙门。如前所说十种本法守转二种,金刚位中为尽不尽?谓若守位中唯具德五,无所余五。若转位中十法具足,无所阙失。以此义故,总别二门有无亦了。如是已说依位法数具阙门,次当说德患对量现宗门。其相云何?偈曰:  起性止及今,  变空坏并实,  力龙如次对,  有似而取多。   论曰:治障照覆对量形相,如其次第动起无常,性火住法止持无常,今光住法易变无常,离碍住法散坏无常,有实住法大力无常,出兴龙王以之为量,如偈“起性止及今,变空坏并实,力龙如次对”故。如是对量,一向转耶?俱量转耶?俱量应知,如偈“有似而取多”故。如是已说德患对量现宗门,次当说随次别释广说门。且离碍门安布形相现示云何?主伴治障当如何耶?偈曰:  离碍身体中,  有五十一位,  五十一位中,  有三种总相,  三种总相中,  有十种别相。  初五十一中,  一一皆各各,  具足十本数,  最初主后伴,  次初主后伴,  如次应观察。   论曰:就离碍中有五十一种金刚位,就此位中有三种根本总相位,就此总中有十种分离别相位,如偈“离碍身体中,有五十一位,五十一位中,有三种总相,三种总相中,有十种别相”故,金刚诸位一一位中皆具本数,如偈“初五十一中,一一皆各各,具足十本数”故。主伴各二。云何二主?一者主主、二者伴主。云何二伴?一者伴伴、二者主伴。言主主者,是离碍故。言伴主者,第二转故。言伴伴者,除五本法余眷属故。言主伴者,除其离碍余四法故。如偈最初主后伴次初主后伴如次应观察故。三种总相金刚位中,云何安立?谓初信心以为其始,后𮖸陀地以为其终,次第渐转。是故建立趣高上上转去位,后𮖸陀地以为其始,第一信心以为其终,次第渐转,是故建立向焉下下转去位。上下二门位位各各离边中道决定安立,是故建立自然安住中中位。以此义故,十种别相唯有上下、不有中焉。且依上门建立十位,形相云何?偈曰:  信五事已经,  至后后位故,  一事究竟故,  一味中转故,  治障一灭故,  治障不俱故,  以智断智故,  上下相照故,  本无今有故,  治障自辨故,  无别一转故,  如次应观察。   论曰:依趣高上上转去门见十别位形相如何?谓以五种非空住法对治五种虚假转法,如其次第无有超过,渐渐转故,建立一向无超渐次位,如偈“信五事已经,至后后位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随其所应一究竟故建立遍究竟尽不尽位,如偈“一事究竟故”故。以五事治五事,不增不减不大不小一味平等中道实相故,建立一切中际不动位,如偈“一味中转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随障灭时其智慧体则便灭故,建立双立诸法俱灭位,如偈“治障一灭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起无障障起无治,不能亲近、不能俱行、不能及达故,建立若一空当一有位,如偈“治障不俱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胜气力变一切障为治眷属,亦以胜力断眷属故,建立能断所断悉智位,如偈“以智断智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随其所应上位下位互相照达,随其所应断除障故,建立熏力相对相值位,如偈“上下相照故”故。以五事治五事,随所断障虚妄无本,安立位地亦无本故,建立随除障处立位位,如偈“本无今有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皆明净障皆闇冥,彼治断事悉已成辨,此障覆用悉已具足故,建立真妄得边有无位,如偈“治障自辨故”故。以五事治五事,治障二法无二无别一味平等,一体一性一业一用故,建立诸法一种一会位,如偈“无别一转故”故。如是诸位,如偈释说,专心观察其理分明本趣具现,如偈“如次应观察”故。是名为依离碍门安立诸位总别现示上上差别。次依下门建立十门,形相云何?偈曰:  如前说十义,  随应当如如,  坏得体归空,  渐次第转故。   论曰:依向焉下下转去门见十别位,形相如何?谓如前所说十种义中,随其所应顺顺如如,坏其得体归空本存故,如偈“如前说十义,随应当如如,坏得体归空”故。如是诸位为一时转、前后转耶?以前后转,非一时故,如偈“渐次第转故”故。于余诸法如是如是,随随如如说示造作,应审观察其别转相,是本存故是本主故,皆悉各各如是二转,一时前后有二义故。云何为二?一者建立转,前后定故;二者本性转,无前后故。是名为二。如前所说种种诸门,同名异物,住思应观。   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大决择分第八   如是已说大海部藏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地藏龙王中,  总有二种义,  所谓德藏义,  并及患藏义。   论曰:就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体中则有二义。云何为二?一者功德本藏义、二者过患本藏义。言功德本藏义者,此大龙王为四非空根本藏故。言过患本藏义者,此大龙王为四无常根本藏故。如偈“地藏龙王中,总有二种义,所谓德藏义,并及患藏义”故。具二藏义,地藏、龙王居住何处?其里几量?长短大小等诸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处唵婆尸尼,  里五十一量,  长一千由旬,  头有婆多提,  则出四种水,  尾有舍伽必,  则出四种风,  色如玻璃珠。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举事现理开演本法大海故。此大龙王居于何处?谓居唵婆尸尼中故,如偈“处唵婆尸尼”故。出水入地去隔几量?谓从水底向地下入五十一由旬之量故,如偈“里五十一量”故。彼大龙王身长几量?一千由旬无增减故,如偈“长一千由旬”故。彼大龙王于其头上有清白毫名曰婆多提,从此毫端出四种水。云何为四?一者中空水,其出水尘,空以为内、有以为外而出生故。二者方等水,其出水尘,四角量等无差违故。三者常熟水,其出水尘,于一切处于一切时常恒暖故。四者耀明水,其出水尘,光明清白常恒今故。是名为四,如偈“头有婆多提,则出四种水”故。亦彼龙王于其尾末有一毛𮑃名曰舍伽必,从此毛末出四种风。云何为四?一者发尘风,此风起时经多中间发起无量无边尘故。二者持尘风,此风出时止住诸尘令安住故。三者变珍风,此风出时经多中间变诸金玉作砂石故。四者坏珍风,此风出时经多中间坏灭金玉作无有故。是名为四,如偈“尾有舍伽必,则出四种风”故。彼龙身色譬如玻璃无有定色,如偈“色如玻璃珠”故。处唵婆尸尼者,喻本性王无住本处。里五十一量者,喻真金位定数量品。长一千由旬者,喻本性王具千种德。头有婆多提者,喻本性王于诸净品有作方便。则出四种水者,喻四非空。尾有舍伽必者,喻本性王于诸染品有作业用。则出四种风者,喻四无常色。如玻璃珠者,喻本性王染净不摄。如其次第应审思择。复次住处大海水底相去中间,喻五十一种金刚位已具。出现至大海时,喻杂类趣。息海浪时,喻起善心时。常起浪时,喻恶心兴时亦复住心。应审观察,本行上地一味平等妙法无边业用具足。《大海宝轮妙严王子修多罗》中作如是说:“生四道法不四道摄离绝中心,生四轮法不四轮摄离绝中心。而立名字说大力无明者,随所生法建立名故。”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四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五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九   如是已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大决择分,次当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龙王道路中,  总有二十法,  谓二本藏中,  各有十法故。   论曰:就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中总有二十中自在法。所以者何?功德、过患二种藏中各有十故。如偈“龙王道路中,总有二十法,谓二本藏中,各有十法故”故。彼二十法,名字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功德本藏十,  常坏俱及非,  自他俱并非,  无碍兼一全。  过患本藏十,  如一违无有,  对利融上下,  如次应观察。  如是二十法,  一一皆各各,  圆满广大故,  与本存等量。   论曰:就功德本藏之体中则有十法,能摄一切无量功德。云何为十?一者本体自性决定常住不生不灭远离流转功德品、二者本体自性常恒移转是生是灭流转俱行功德品、三者决定常住常恒无常一时俱转无前后违功德品、四者出常无常二事不摄自体本性离脱亡行功德品、五者十种自自摄一切法无有所余独一无二一种一行功德品、六者无体无性从因缘起亦有亦无随应变转功德品、七者无余究竟俱转俱行不相舍离功德品、八者非自非他绝离有名住于非非自性决定功德品、九者于一切法随应无碍自体自性法尔道理性造如是功德品、十者五根一一根五尘一一尘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功德品,是名为十,如偈“功德本藏十,常坏俱及非,自他俱并非,无碍兼一全”故。就过患本藏之体中亦有十法,能摄一切无量过患。云何为十?一者于一切法随顺如如如作逆事过患品、二者造作诸法同一业用一作逆事过患品、三者治道起时无有定体违作逆事过患品、四者染净诸法皆无所有无作逆事过患品、五者一切诸法皆总有有有作逆事过患品、六者随治同量如如现前对作逆事过患品、七者由治道力自类增益利作逆事过患品、八者由治道息发起自用融作逆事过患品、九者待上转者方得起用上作逆事过患品、十者以隐藏时方得起用下作逆事过患品,是名为十。如其次第住思止心,专心观察其理故明,如偈“过患本藏十,如一违无有,对利融上下,如次应观察”故。如是二十法,与彼本方等无差别,是故有二十种本藏,无相违过。所以者何?其本藏中如是道理自然常有,不从本藏长建立故。何故处处皆存品字?如前所说二十种法,各各有百眷属类故,是故言品例前应了,如偈“如是二十法,一一皆各各,圆满广大故,与本存等量”故。如是已说建立名字门,次当说所诠义理门。且治及障对量差别当如何耶?偈曰:  如是二十法,  一一皆各各,  一德治诸过,  诸过障一德,  无有定次第,  而数品类等,  无失对量过,  如理应观察,  如说本存法,  说品类亦尔。   论曰:如前所说二十种法,一一各各一德治一切障、一切障障一德,无别对量。如偈“如是二十法,一一皆各各,一德治诸过,诸过障一德,无有定次第”故。若如是说,今此门中对量轨则混成杂乱。虽无别对量而有总对量,是故无失,如偈“而数品类等,无失对量过,如理应观察”故。如本品尔,例前应了,如偈“如说本存法,说品类亦尔”故。如是已说治障对量差别门,次当说安立金刚位地门。其相云何?偈曰:  此本法门中,  亦有金刚位,  依位有三门,  谓上中下门。   论曰:就此本法门中亦有五十一金刚位,如上所说二十种法依位安立。云何安立?谓诸位中皆具二十,无有前后一时转故。然则此中有三种门。云何为三?一者一向上转门、二者一向下转门、三者一向中转门,是名为三。如是三门各各一一位中具足俱转,不待初后际故。如说本法,品类亦尔,以此小门广大回持,应广通达,如偈“此本法门中,亦有金刚位,依位有三门,谓上中下门”故。   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第十   如是已说深里出兴地藏大龙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广海大藏中,  总有三种重,  谓初中后重,  初重有二十,  二亿十方界,  量法门大海。  二十种本藏,  各生一万量,  各别百眷属,  各生一千故,  是故数圆满,  住心应观察,  中后重倍此,  应广通达故。   论曰:就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之自家中,总有三重能摄诸位。云何为三?一者初第一有重、二者中安住居重、三者后建立转重,是名为三。就第一重中则有二十二亿十方世界之量种种胜妙法门大海。此义云何?谓二十种本藏法中,一一各各出生一万法门大海,各各别别百眷属中一一各各出生一千法门海故。以此义故,名字圆满、义理具足。如其次第安住其心、定止其思,聪明观察其数量理及所诠意现了分明,如偈“广海大藏中,总有三种重,谓初中后重,初重有二十二亿十方界量法门大海,二十种本藏各生一万量,各别百眷属各生一千故,是故数圆满,住心应观察”故。次二种重,如其次第倍前普布,应广通达,如偈“中后重倍此,应广通达故”故。《大摩尼宝藏陀罗尼修集修多罗》中作如是说:“龙龙地地大无尽海藏中,有多十方之量法门轨则品类,最初名为转大法论具足一海无极无尽引导光明现照地地本业本用出生增长轨则大海法门,最后名为有性无性无我空理大利益广光明亦离脱亦合转具足具足无边摩诃行种地本藏法雨腾门出兴上味品类法门。唯取一界以为譬喻,非取尘等。”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五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六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无尽无穷尘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一   如是已说大龙王重重广海无尽大藏大决择分,次当说无尽无穷尘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尘尘道路中,  如前所说量,  亦有五十一,  决定金刚位。  依此位立相,  则有十种重,  以为道路量,  二因一果等。   论曰:就此门中有几数位?五十一种真金刚位,具足圆满无阙失故,如偈“尘尘道路中,如前所说量,亦有五十一,决定金刚位”故。就此位中则有十种变对法门,能摄门量。云何为十?一者二因一果门、二者一因一果门、三者少因多果门、四者因果一味门、五者无因无果门、六者自然安住门、七者因果门、八者果因门、九者言说门、十者言人门,是名为十。如是十门以为门量,如偈“依此位立相,则有十种重,以为道路量,二因一果等”故。彼第一门形相如何?偈曰:  以信心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所余位初,  至于定心位,  则取如来地,  亦如其次第,  不退心为初,  率同品自类。  取余位第二,  至于愿心位,  亦取如来地,  修行位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余位第三,  至于正心位,  亦取如来地,  不退位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余位第四,  至灌顶住位,  亦取如来地,  离痴行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余位第五,  至于无著行,  亦取如来地,  尊重行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余位第六,  至于真实行,  亦取如来地,  随顺观众生,  回向以为初。  如次率自类,  取所余四位,  各数量契当。  余有如来地,  以同地为伴,  庄严一觉海,  各因及果称,  配释广观察,  其理当分明。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位皆为同量,以二种因感得一果,广三宝海无穷尽故。此义云何?所谓信心及发心地之二种因,同一行相不相舍离,俱行合转住一所作,起无量具生无边德,具足庄严一大觉海,能生长因名为最上第一出生增长决定真实本藏原母远离系缚庄严无胜地种子海会所庄严,果名为具足真金刚圆满大慈悲法身虚空等无差别最初地地无上极海一尽大觉无二山王。次念心地欢喜行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安乐常明决定增长无苦无妄自然照达一切法性无所障碍种子海会,果名为常乐总明大虚空界甚深恒了无二山王。次精进心地救护一切众生回向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发起殊胜大悲光水远离懈怠常度常行本地自性具足通达种子海会,果名为慈悲光明常恒达慧无二山王。次慧心地逆流欢喜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大真金刚日月光明自性离苦除断闇品种子海会,果名为极极重地无上一体自然穷了无二山王。次定心地大极地地之二种法能长养因,具足庄严一大觉海,因名为决定安寂远离散乱照曜无穷水水火火种子海会,果名为寂圆满地明圆满地具足德藏无二山王。如是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云何为三?一者兴化、二者说法、三者胜进。言兴化者,出兴一十方世界之尘量变化身故。言说法者,宣说一十方世界之尘量发心信地法门海故。言胜进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是名为三。就变化中亦皆各各有此三事,应广通达。如是如是随随如如,后后诸位例前应知,如偈“以信心为初,如次率自类,取所余位初,至于定心位,则取如来地”故。如是已说二因一果门,次当说一因一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种位,  各不待他力,  独住自家中,  感得一果故。  因及果名字,  如其次第加,  种子大觉故,  配释应了知,  次第同前说,  增减不同耳。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因果二法数量契当庄严觉道,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种位,各不待他力,独住自家中,感得一果故”故。因及果称于本名字,加种子大觉之称故。如偈“因及果名字,如其次第加,种子大觉故,配释应了知”故。次第转相与前所说等无差别,唯增数量、减数量别各不同耳,如偈“次第同前说,增减不同耳”故。如是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名同前说义有不同。言兴化者,出兴十十方世界之尘量变化身故。言说法者,宣说十十方世界之尘量各各因位法门海故。言胜进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就变化身中亦有此三事,应广通达。如是已说一因一果门,次当说少因多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感五十果位,  名少因多果。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唯一种因感五十果,无碍自在无所阙失,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感五十果位,名少因多果”故。如是诸佛皆悉各各作三大事,名如前说,义有不同。言兴化者,出兴百十方世界之尘量变化身故。言说法者,宣说百十方世界之尘量各各因位法门海故。言胜进者,向上上位如次入故。就变化中有此三事,应广通达。如是已说少因多果门,次当说因果一味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有五百果海,  五百果海中,  一一皆各各,  有五百因海,  如是平等故,  名因果一味。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因果二法数量契当无有增减,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有五百果海,五百果海中,一一皆各各,有五百因海,如是平等故,名因果一味”故。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所谓千故。变化身相亦复如是。如是已说因果一味门,次当说无因无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法,  非因亦非果,  生千因果法,  名无因无果。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位因而不有果,因出生千因之大海果而不有因,果出生千果之大海,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法,非因亦非果,生千因果法,名无因无果”故。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所谓万故。如是已说无因无果门,次当说自然安住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经无量劫转,  不出自家故。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位位皆各经无量劫以修行成道等事转无其分际,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经无量劫转,不出自家故”故。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所谓亿故。如是已说自然安住门,次当说因果门。其相云何?偈曰:  生五十一位,  生五十一位,  所生无尽故,  名为因果门。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能生能生无有穷尽、所生所生无有穷尽,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生五十一位,生五十一位,所生无尽故,名为因果门”故。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十亿故。如是已说因果门,次当说果因门。其相云何?偈曰:  此义例前了,  无别意趣耳,  唯有数量增,  住心应观察。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位亦因亦果,各生无尽无尽因果大海法门,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唯有数量增”故。如是诸佛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百亿故。如是已说果因门,次当说言说门。其相云何?偈曰:  一切三宝海,  皆悉起言说,  无有穷尽故,  名为言说门。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一切三宝皆悉各各宣说无尽僧海、无尽法海、无尽觉海,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一切三宝海,皆悉起言说,无有穷尽故,名为言说门”故。如是诸三宝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千亿故。如是已说言说门,次当说言人门。其相云何?偈曰:  一切三宝说,  如说量作人,  无有穷尽故,  名为言人门。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如前所说诸三宝说,如所说量造作行者无有穷尽,三宝之海转广大故,如偈“一切三宝说,如说量作人,无有穷尽故,名为言人门”故。如是诸人成道已讫所作三事,亦复同前,唯义异耳,谓万亿故。《大明总持具足心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譬喻十方无际无本、无始无终、道行足履地地法藏中,有十种殊胜转转增长、倍倍具足圆满广大法门海会。”乃至广说故。   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俱俱微尘本大山王大决择分第十二   如是已说无尽无穷尘尘数量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俱俱微尘本大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不思议海中,  则有三种法,  谓三重倍故,  配释应了知。   论曰:就不可思议本大山王体性中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法宝数量倍、二者僧宝数量倍、三者佛宝数量倍,是名为三。增几数量作倍义耶?谓增益亿亿十方世界之微尘数量三宝海故。如其次第,依道路十增一种倍,应审观察,如偈“不思议海中,则有三种法,谓三重倍故,配释应了知”故。末末三倍依本家说,应广通达。《心地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俱尘无上不可思议根本性海分中,具足圆满亿亿大方三德大海,以大方分建立大方。”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六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七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不可思议俱俱微尘一切山王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三   如是已说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俱俱微尘本大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不可思议俱俱微尘一切山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微尘道路中,  有十方界量,  五十一本位,  名与前说等。  一五十一中,  一一皆各各,  有十方界量,  障治三宝海,  如一余亦尔,  配此应了知。   论曰:就俱俱微尘道路中,则有一十方世界之数量五十一根本位,其名字量与前说等无有差别,如偈“微尘道路中,有十方界量,五十一本位,名与前说等”故。就一五十一种位中,一一各各有十方世界之数量,烦恼大海、对治大海、僧宝大海、法宝大海、佛宝大海,具足转故,如偈“一五十一中,一一皆各各,有十方界量,障治三宝海”故。如说一五十一种位,余一切位亦复如是,如偈“如一余亦尔,配此应了知”故。如是已说现示本体安立门,次当说现示上末转相门。其相云何?偈曰:  今此道路佛,  出兴小无量,  法及化大海。  第二转觉者,  出兴中无量,  法及化大海。  第三转觉者,  出兴大无量,  法及化大海。  后后诸转中,  如次第无超,  渐渐增数量。   论曰:依一本信出兴觉者,总有一十方世界之数量,其中一佛成道已讫,则便出兴小无量十方世界之微尘数量,无碍自在化身大海,如是数量信心大海,如偈“今此道路佛,出兴小无量,法及化大海”故。依此佛身出兴化身,总有小无量十方世界之微尘数量,其中一佛出兴已讫,则便出兴中无量十方世界之微尘数量,无碍自在化身大海,如是数量信地大海,如偈“第二转觉者,出兴中无量,法及化大海”故。依此化身出兴化身,总有中无量十方世界之微尘数量,其中一佛出兴已讫,则便出兴大无量十方世界之微尘数量,无碍自在化身大海,如是数量信地大海,如偈第三转觉者出兴大无量法及化大海故。如是如是随随如如,后诸转中如次无超渐渐增数,如偈“后后诸转中,如次第无超,渐渐增数量”故。举此一隅,应广通达。《本品足地智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大地微尘譬喻大海履行无住法门,第一转中小无量大方微尘之数品,第二转中中无量品,第三转中大无量品,第四转中无边无量品,第五转中无数无量品,第六转中无量无量品,第七转中不可计量无量品,第八转中具足无量品,第九转中不可说无量品,第十转中不可思议无量品。”乃至广说故。   一切虚空一切微尘数量高王大决择分第十四   如是已说不可思议俱俱微尘一切山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一切虚空一切微尘数量高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虚空微尘中,  则有十方量,  十方尘空量,  五十一本位。  一五十一中,  一一皆各各,  有如前说量,  障治三宝海。   论曰:就一切虚空一切微尘数量高王分中,则有十方世界之尘量十方世界之尘量五十一种根本位,十方世界之尘量十方虚空之尘量五十一种根本位,如偈“虚空微尘中,则有十方量,十方尘空量,五十一本位”故。就一五十一种根本位中,一一各各有十方世界之尘量十方世界之尘量,十方世界之尘量十方虚空之尘量,烦恼大海、对治大海、僧宝大海、法宝大海、佛宝大海,具足转故,如偈“一五十一中,一一皆各各,有如前说量,障治三宝海”故。如是已说现示本体安立门,次当说现示上末转相门。其相云何?偈曰:  此本王觉者,  前数倍十重,  兴化宣说法,  大聪明能了。  后后诸转中,  如次第无超,  渐渐增数量,  转胜广大转。   论曰:今此门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依一本信出兴觉者。其中一佛譬喻,譬喻之数量增益十重,出兴变化宣说信地,后后转中渐渐增数百千万亿乃至无量无穷尽故,如偈“此本王觉者,前数倍十重,兴化宣说法,大聪明能了,后后诸转中,如次第无超,渐渐增数量,转胜广大转”故。《地智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可一总持大周遍王之自体,转相无量无边。譬喻量说,转化时中渐增数量满玄数量。”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七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八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独地非乱一定一定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五   如是已说一切虚空一切微尘数量高王大决择分,次当说独地非乱一定一定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非乱道路中,  亦有金刚位,  一一位各各,  有本存一故,  一百二数成。  依位立转相,  则有五种重,  谓上一本一,  俱转及不杂,  圆满具足位。   论曰:就独地非乱一定一定道路分中,亦有五十一种真金刚位,一一位位皆悉各各有本存一。以此义故,一百二数成立而已,如偈“非乱道路中,亦有金刚位,一一位各各,有本存一故,一百二数成”故。依如是位建立转相则有五种。云何为五?一者上上一一转相门、二者本本一一转相门、三者俱行不离转相门、四者区区不杂转相门、五者圆满具足转相门,是名为五,如偈“依位立转相,则有五种重,谓上一本一,俱转及不杂,圆满具足位”故。第一转相形相如何?偈曰:  五十一种位,  一各摄五十,  一时一处转,  然不可合一。   论曰:云何名为上一一门?所谓五十一种位,一一位位各摄五十一时处转。若尔,合集应作一体。各别一转,不可合一,如偈“五十一种位,一各摄五十,一时一处转,然不可合一”故。如是已说上上一一转相门,次当说本本一一转相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本一,  一各摄五十,  一时一处转,  然不可合一,   论曰:云何名为本一一门;所谓五十一种本,一一种本一各摄五十一时处转。若尔,合集应作一体。各别一转,不可合一,如偈“五十一本一,一各摄五十,一时一处转,然不可合一”故。如是已说本本一一转相门,次当说俱行不离转相门。其相云何?偈曰:  本一及上一,  互各摄诸位,  俱转不舍离,  然不可合一。   论曰:云何名为俱行转门:所谓本一五十一法,一一各各摄上一五十一法,上一五十一法亦能摄彼本,俱行俱转不相离故,然各别别一时处转不可合一,如偈“本一及上一,互各摄诸位,俱转不舍离,然不可合一”故。如是已说俱行不离转相门,次当说区区不杂转相门。其相云何?偈曰:  本上一切位,  一一皆各各,  安住自家中,  不摄他法故。   论曰:云何名为区不杂门?所谓所有一切种种本上诸位,一一各各唯安住自家中,亦不移转亦不出入,亦不摄他亦不定常,常恒具足遍广大故,如偈“本上一切位,一一皆各各,安住自家中,不摄他法故”故。如是已说区区不杂转相门,次当说具足圆满转相门。其相云何?偈曰:  前所说四门,  一切时处等,  无碍自在转,  名具足圆满。   论曰:云何名为具足转门?所谓如前所说四门,一时转一处转、异时转异处转、一转离转、总转别转,无碍自在故,如偈“前所说四门,一切时处等,无碍自在转,名具足圆满”故。《摩诃衍大陀罗尼金刚神咒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一一一切一切离杂有无一称一量法藏门海中总有二法。云何为二?一者是总、二者是别。言别者,四种俱轮地故。言总者,四种俱轮自在转故。”乃至广说故。   独地独天一种广大无二山王大决择分第十六   如是已说独地非乱一定一定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独地独天一种广大无二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此山王体中,  则有二种门,  谓自性本本,  如次应观察。   论曰:就此独地独天一种广大无二山王体中则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本一自性位地门、二者本一之本位地门,是名为二。如其次第应审观察,如偈“此山王体中,则有二种门,谓自性本本,如次应观察”故。自性位地形相如何?偈曰:  彼本一法中,  不待他自然,  有五十一位,  是名自性位。  如是五十一,  一一皆各各,  有五百法门,  周遍广大转。   论曰:云何名为自性位地?所谓如前所说五十一种本一法中,一一各各不待他力,自然自性有五十一真金刚位,是故说言自性位地,如偈“彼本一法中,不待他自然,有五十一位,是名自性位”故。如是各各五十一位,一一各各有五百法门之大海,亦周遍转亦广大转,如偈“如是五十一,一一皆各各,有五百法门,周遍广大转”故。于此位中亦如前说五种大门,具足具足圆满圆满应审思择。如是已说本一自性位地门,次当说本一之本位地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本法,  亦各有本法,  名空空空一,  此中亦有位。   论曰:本一所依空空空一中亦有诸位,一一位位皆悉各各十万法门,具足圆满无阙失转。于此位中亦有前说五种大门,具足具足圆满圆满应审思择。《品论修多罗》中作如是说:“禅定摩诃衍体中则有三大门。云何为三?一者上地安立广大海会门、二者宗本有有有一门、三者根本空空空一门。如是三门皆有诸位,具足圆满同转异转等。”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八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九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独一无二山王自在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七   如是已说独地独天一种广大无二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独一无二山王自在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自在道路中,  总有千重转,  谓本上一中,  各各五百故。   论曰:就此无二山王自在道路分中,总有千重差别转相,所谓本上中各各五百故,如偈“自在道路中,总有千重转,谓本上一中,各各五百故”故。本转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向本一下转,  一空一有转,  乃至第五百,  余位亦如是。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依本一门向下下转,有一金刚空一金刚,如其次第一一现前,渐渐转入乃至第五百。如是亦复余诸位中,渐渐转入乃至第五百,无有穷尽无有边际无有始终,具足具足圆满广大常恒转故,如偈“向本一下转,一空一有转,乃至第五百,余位亦如是”故。上转形相,例此应知。《因明性德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无二一天父子法藏上上转去,有其始终无有穷尽。下下转入,有其始终无有穷尽。有始终者,从信等位起至五百量故。无穷尽者,法藏之海极广大故。”乃至广说故。   摩诃无二山王最胜高顶一地大决择分第十八   如是已说独一无二山王自在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摩诃无二山王最胜高顶一地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上无穷尽,  建立如是名,  所余一切位,  亦如是应知。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本本无穷上上无穷,本上无穷上本无穷,一一无穷多多无穷,同同无穷异异无穷,等等无穷别别无穷,有穷无穷无穷无穷,周遍广大具足圆满故,如偈“本上无穷尽,建立如是名,所余一切位,亦如是应知”故。《摩诃衍海修多罗》中作如是说:“禅定摩诃衍海中,一千二百无穷尽品具足俱转。”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九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𭺔𣅍陀尸梵迦诺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九   如是已说摩诃无二山王最胜高顶一地大决择分,次当说𭺔𣅍陀尸梵迦诺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𭺔𣅍道路中,  七变对修行,  以为道路量,  无有余行相。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𭺔𣅍道路中唯以七变对为其界量,无余相故,如偈“𭺔𣅍道路中,七变对修行,以为道路量,无有余行相”故。云何名为七变修行!形相如何!偈曰:  七变有三种,  功德过患等,  五十一位中,  上下七变转,  增长功德品,  及诸烦恼海。   论曰:七变修行总有几数?有三种故。云何为三?一者功德七变、二者过患七变、三者等量七变,是名为三,如偈“七变有三种,功德过患等”故。言变相者,五十一种金刚位中,向上上转向下下转具足七变,增长功德、增长过患广大转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上下七变转,增长功德品,及诸烦恼海”故。且过患七变形相如何耶?偈曰:  最第一变中,  上各增百数,  下各增千数,  各障一二德,  后六变如次,  增倍倍数转。   论曰:第一变中增几数转?障几净法?谓上转时中,一一位位各增百数烦恼品类,障一净法。若下转时中,一一位位各增千数烦恼品类,障二净法,如偈“最第一变中,上各增百数,下各增千数,各障一二德”故。后六变中功德过患,如其次第增倍数故,如偈“后六变如次,增倍倍数转”故。如是已说现示过患七变门,次当说现示功德七变门。其相云何?偈曰:  最第一变中,  上各增一亿,  下各增二亿,  渐渐次第转。  后六变如次,  增倍倍数转,  不坏患数量,  为功德变作。   论曰:第一变中增几数转?谓上转时中,一一位位各增一亿数功德品类,渐渐而转。若下转时中,一一位位各增二亿数功德品类,渐渐转故。如偈“最第一变中,上各增一亿,下各增二亿,渐渐次第转”故。后六变中,如其次第增倍数故,如偈“后六变如次,增倍倍数转”故。如是功德烦恼品类,为断不断?唯变作转,不动坏故,如偈“不坏患数量,为功德变作”故。如是已说现示功德七变门,次当说现示等量七变门。其相云何?偈曰:  最第一变中,  各上增一千,  各下增二万,  等数量渐转。  后六变如次,  增倍倍数转,  无断障差别,  唯对量建立。   论曰:第一变中增几数转:谓上转时中,一一位位各增一千,如次第转。若下转时中,一一位位各增二万,如次第转。如偈“最第一变中,各上增一千,各下增二万”故。其数量品有增减不?唯平等量,非差别量,如偈“等数量渐转”故。后六变中,如其次第增倍数转,谓一倍故,如偈“后六变如次,增倍倍数转”故。如是七变,亦无照相亦无覆相,唯平等量分分建立,如偈“无断障差别,唯对量建立”故。此中次第功德七变以为其终,应审观察。《甚深种子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明达里藏中唯有三变,以七为量不增不减,譬如七步蛇、七叶树,法尔道理。初唯染品中染净俱,后唯净品。”乃至广说故。   𭺔𣅍陀尸梵迦诺本王本地大决择分第二十   如是已说𭺔𣅍陀尸梵迦诺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𭺔𣅍陀尸梵迦诺本王本地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此本王体中,  有三种百变,  名次第如前,  等无有差别。   论曰:就此本王体中,则有三种百变修行,名及次第如前所说,如偈“此本王体中,有三种百变,名次第如前,等无有差别”故。如是三变形相如何?偈曰:  如是三变中,  初各如次第,  十千百亿数,  后九十九变,  如次增倍数,  渐渐次第转。   论曰:就过患百变门中,上及并下,第一变中增十亿数次第渐转。就功德百变门中,上及并下,第一变中增千亿数次第渐转。就等量百变门中,上并及下,第一变中增百亿数次第渐转。如偈“如是三变中,初各如次第,十千百亿数”故。后九十九变中,皆悉各各如其次第增倍数转,如偈“后九十九变,如次增倍数,渐渐次第转”故。《大海山王地地品类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如来藏体中有三流转品,以百数为量,无超次第,渐渐转去。如是三中,初功德少、其过患多,中数量等,后唯功德。”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一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𭺕尸梵诺本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一   如是已说𭺔𣅍陀尸梵迦诺本王本地大决择分,次当说𭺕尸梵诺本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王道路中,  有三种千变,  名如前说量,  各初变如次,  增百千万亿,  各后一切变,  如次倍数转,  住心应观察。   论曰:就𭺕尸梵诺本王道路分中,则有三种千变修行,其名次第同前所说,如偈“本王道路中,有三种千变,名如前说量”故。如是三种,第一变中如其次第,增百亿、千亿、万亿数,上下一量渐渐转故,如偈“各初变如次,增百千万亿”故。各后诸变,如其次第增倍数转应审思择,如偈“各后一切变,如次倍数转,住心应观察”故。《则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如来藏佛上下门中,有三种修行数,以千为量。如是三品,以多亿转出生增长广大周遍法门海藏。”乃至广说故。   摩诃𭺕尸梵诺母原主天王大决择分第二十二   如是已说𭺕尸梵诺本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摩诃𭺕尸梵诺母原主天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摩诃天王中,  有三种亿变,  名次第如前,  各初变如次,  一二三十方,  世界数量转,  所余一切变,  如次倍数转。   论曰:就摩诃主天王体中,则有三种亿变修行,名字次第同前所说,如偈“摩诃天王中,有三种亿变,名次第如前”故。如是三种,第一变中如其次第,增一十方、二十方、三十方数转,如偈“各初变如次,一二三十方世界数量转”故。余一切变,如其次第倍数转故,如偈“所余一切变,如次倍数转”故。《总字法转大轮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佛陀摩诃本藏王地地中则有三行。云何为三?一者下亿转行、二者中亿转行、三者上亿转行。初行出生一大方界量下眷属海,中行出生二大方界量等俱转海,后行出生三大方界量上眷属海。”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一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二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一种功德纯纯无杂大圆满地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三   如是已说摩诃𭺕尸梵诺母原主天王大决择分,次当说一种功德纯纯无杂大圆满地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功德道路中,  有二千五百,  五十法门海,  五十一位中,  一一皆各各,  具五十位故。  亦一一位中,  有性相本末,  一万二百数。  修多罗中说,  总一万二千,  七百五十数。  取彼总本数,  如法应观察,  以如是数量,  为道路分界。   论曰:就一种功德纯纯无杂大圆满地道路分中,总有二千五百五十法门大海,甚深甚深广大广大,如偈“功德道路中,有二千五百五十法门海”故。以何义故数如是成应可了知?所谓五十一种位中,一一各各具五十故。此义云何?所谓五十信心、五十念心,乃至五十如来地各差别故,如偈“五十一位中,一一皆各各,具五十位故”故。亦一一位位各各具足性相本末之四法故,一万二百数成立而已。如是四事云何差别?谓如其次第不可思议说故、明了现觉说故、能生长因说故、所生长果说故,如偈“亦一一位中,有性相本末,一万二百数”故。若尔,此方说文云何通耶?谓《金刚等地一行三昧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无杂无乱一一同同非恶非患吉祥地地轨则门中,总有一万二千七百五十法门。”彼修多罗中如是说者,总别总故,如偈“修多罗中说,总一万二千七百五十数,取彼总本数,如法应观察”故。今此道路以之为量,有别法门;唯以此数为其极量,无别法门,如偈“以如是数量,为道路分界”故。   一种功德摩诃本地明白离恶品藏大决择分第二十四   如是已说一种功德纯纯无杂大圆满地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一种功德摩诃本地明白离恶品藏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地品藏中,  有一亿三万,  七千五百数,  广大法门海。  前说诸位中,  一一皆各各,  摄别五十位,  法门如是广,  性相本末四,  例此广通达。   论曰:就一种功德摩诃本地明白离恶品藏中,总有一亿三万七千五百数广大法门海,甚深甚深周遍周遍,如偈“本地品藏中,有一亿三万七千五百数广大法门海”故。以何义故数如是成?如前所说一切位中,一一各各摄差别转五十位故,法门之海如是广大,如偈前说诸位中一一皆各各摄别五十位,法门如是广故。性相本末四种事中以例配当,更复增数转胜广大,应审思择,如偈“性相本末四,例此广通达”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二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三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摩诃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五   如是已说一种功德摩诃本地明白离恶品藏大决择分,次当说摩诃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地道路中,  则有二种门,  谓横转竖转,  以之为门量。   论曰:就摩诃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分中则有二门。云何为二?一者横转遍到俱行门、二者竖转无杂一路门,是名为二。如是二门以为门量,如偈“本地道路中,则有二种门,谓横转竖转,以之为门量”故。且横转门形相如何?偈曰:  四种事位中,  有总及别中,  各增十重转,  无前后一时,  其法门数量,  例前应了知。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性相本末四种事中,各各有总别之位中,一一位位皆悉各各增十重数,无前无后一时俱转,则是横转遍到俱行门形相故,如偈“四种事位中,有总及别中,各增十重转,无前后一时”故。此中数量亦复转胜超过前量,配例应了,如偈其法门数量例前应了知故。如是已说横转遍到俱行门,次当说竖转无杂一路门。其相云何?偈曰:  前说诸位中,  如次不超过,  各增十重转,  一明究竟故。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如前所说总别位中,如其次第无有超过,一一各各增十重转,一事明了一事究竟,亦无杂乱亦无合集,一向明转竖转无杂一路门形相故,如偈“前说诸位中,如次不超过,各增十重转,一明究竟故”故。《大金刚宝王法界印藏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文殊师利!宝王道品者以二事转。云何为二?一者一区转、二者具面转。言一区者,道虽广多,先一道量永究竟故。言具面者,所有诸道一时行故。”乃至广说故。   摩诃宝轮王广大圆满无上地地大决择分第二十六   如是已说摩诃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摩诃宝轮王广大圆满无上地地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总别无尽故,  建立本法体。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本法体中以总摄别、以别摄总、以总摄总、以别摄别,能摄所摄无有穷尽,法门大海甚深广大,义理诠趣周遍圆满,究竟自在故,如偈“总别无尽故,建立本法体”故。《摩诃衍地藏无上极说不可思议心地品论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宝山海中同类无尽、别类无尽具足圆满,无有穷尽无有始终,无有边际无有分界,亦广大相亦小狭相。”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三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四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七   如是已说摩诃宝轮王广大圆满无上地地大决择分,次当说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系缚道路中,  亦有金刚位,  依位立转相,  则有四种法,  谓能所障果。  如是四种法,  皆悉有为量,  如法应观察。   论曰:就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分中,亦有五十一金刚位,依此诸位建立转相,有四种法。云何为四?一者能证智法、二者所证理法、三者障碍事法、四者证得果法,是名为四。如是四法皆有为量,应审思择,如偈“系缚道路中,亦有金刚位,依位立转相,则有四种法,谓能所障果,如是四种法,皆悉有为量,如法应观察”故。如是四法各有几数?其转形相当如何耶?偈曰:  各有二种法,  谓本始体相,  生灭及增减,  转相唯上上。   论曰:四种法中各有二种。云何二智?一者本古性德智、二者始今起德智,是名为二。云何二理?一者体有实理、二者相有实理,是名为二。云何二障?一者本生本生障、二者本灭本灭障,是名为二。云何二果?一者增长功德果、二者损减过患果,是名为二。如偈“各有二种法,谓本始体相、生灭及增减”故。修行转相唯上上故,如偈“转相唯上上”故。障治证果对量差别,形相如何?偈曰:  本生体增对,  始灭相减对,  从多亦通了,  如法应观察。   论曰:本古性德智,断除本生本生障,证得体有实理,成就增长功德果,如偈“本生体增对”故。始今起德智,断除本灭本灭障,证得相有实理,成就损减过患果,如偈“治灭相减对”故。如是四法,五十一种真金位中皆悉具足,应审思择。唯一向转俱种转耶?俱种转故,如偈“从多亦通了,如法应观察”故。生灭二障业用差别,形相如何?偈曰:  本主生灭时,  胜生胜灭故。   论曰:功德善根出兴、对治转胜出兴,转胜对灭作逆事故,如偈“本主生灭时,胜生胜灭故”故。《大金刚山宝海会众修多罗》中作如是说:“复次文殊师利!汝前所问,云何名为诸法无常一道一种第一转门者?以四无常故,我作如是唱。云何为四?一者智无常、二者理无常、三者无常无常、四者上果无常,是名为四。文殊师利!言智无常者,断烦恼故。言理无常者,智所证故。言无常无常者,被断除故。言果无常者,待因力故。”乃至广说故。   系缚地地自然本王摩诃𦅂品大决择分第二十八   如是已说系缚地地品类不吉祥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系缚地地自然本王摩诃𦅂品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自然本王中,  有为无为法,  具足圆满转,  此中具上下。   论曰:就自然本王摩诃𦅂品分中则有二转。云何为二?一者有为转、二者无为转,是名为二,如偈“自然本王中,有为无为法,具足圆满转”故。亦有二转。云何为二?一者上转、二者下转,是名为二,如偈“此中具上下”故。有为无为各有几数?上下转相当如何耶?偈曰:  无为唯有一,  有为有二种,  如次实本始,  上下无为主,  出生二有为,  转胜广大转。   论曰:无为有一,有为有二。一谓有实故,二谓本始故,如偈“无为唯有一、有为有二种,如次实本始”故。如是三法,五十一种金刚位中,亦上亦下增长功德。转相云何?谓上时中一一位位无为法主,皆悉各各出生增长一万本始清妙觉慧;其下时中,一一位位皆悉各各二亿本始清妙觉慧具足圆满出生增长。如是如是如如上下至小无量,如说本存眷属亦尔,如偈“上下无为主,出生二有为,转胜广大转”故。如其次第,增数应知。《品地经论修多罗》中作如是说:“世间藏地本王海中,无常功德众多无数,常住功德其数微少,是故说言世间藏地。”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四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五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大决择分第二十九   如是已说系缚地地自然本王摩诃𦅂品大决择分,次当说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本王道路中,  依位渐渐转,  一主生二伴,  至中无量故,  数变皆悉通,  如法应观察。   论曰:就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分中,依五十一位,如其次第亦上亦下渐渐转行。无为法主生二有为,若上若下增中无量数,至中无量变故。如偈“本王道路中,依位渐渐转,一主生二伴,至中无量故,数变皆悉通,如法应观察”故。《部宗花品修多罗》中作如是说:“行藏海中有一常德其数无量,行藏海中有二无常功德品类其数无量,亦升亦抃其数无量。”乃至广说故。   最极广大俱行山王无尽海海大决择分第三十   如是已说自然本王广大转地无障无碍俱行道路决大择分,次当说最极广大俱行山王无尽海海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无尽海海中,  依位渐渐转,  一主生二伴,  至大无量故,  数及变例前,  应广通达焉。   论曰:就无尽海海藏中,依五十一位,如其次第亦上亦下,无为法主出生增长二有为法,增大无量数,至大无量变故。如偈“无尽海海中,依位渐渐转,一主生二伴,至大无量故,数及变例前,应广通达焉”故。彼修多罗中作如是说:“行常山王海中,有三种大无量。云何为三?一者常大无量、二者无常大无量、三者转变大无量。”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五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六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一   如是已说最极广大俱行山王无尽海海大决择分,次当说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解脱道路中,  有二十无为,  谓十空十有,  如是诸无为,  五十一位中,  皆悉具足有,  依法位立转,  有二重重超。   论曰:就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分中,则有二十无为常法,所谓十空、十有无为,各差别故。云何名为十空无为?一者广大虚空自然常住离造作空无为、二者大虚空影空无为、三者虚空影影空无为、四者破影无所有空无为、五者空空俱非空无为、六者离言绝说空无为、七者绝离未毕空无为、八者绝离心解空无为、九者绝离穷穷空无为、十者无障无碍大空大空空无为,是名为十。云何名为十有无为?一者一切言说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二者一切心识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三者一切大种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四者一切俱非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五者一切有实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六者一切性大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七者一切今光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八者一切有名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九者一切无名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十者广大圆满自性本有一切种有决定常住无破非空无为,是名为十。如偈“解脱道路中,有二十无为,谓十空十有”故。如是二十种无为法,五十一种金刚位中具足圆满无阙失转,如偈“如是诸无为,五十一位中,皆悉具足有”故。依如是等二十无为,五十一位建立转相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重重该摄无障碍门、二者次第乱转超过门,是名为二,如偈“依法位立转,有二重重超”故。且重重该摄无障碍门形相如何?偈曰:  二十法一一,  各摄后二十,  五十一种位,  一一皆各各,  摄五十一位,  亦此相违摄,  以此因缘故,  建立重重名。   论曰:云何名为重重门相?谓该摄故。云何该摄?谓二十种无为常法信心具足,一一各各摄后诸位各二十种无为法故。如说信心,余位亦尔,如偈“二十法一一,各摄后二十”故。五十一种位,各摄五十一亦无障碍,如偈“五十一种位,一一皆各各,摄五十一位”故。亦一一法摄一切位,一一位位摄一切法亦无障碍,如偈“亦此相违摄”故。以如是二种该摄门故,立重重名,如偈“以此因缘故,建立重重名”故。如是已说重重该摄无障碍门,次当说次第乱转超过门。其相云何?偈曰:  五十一位中,  随一经五十,  渐渐增法数,  周遍广大转。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五十一种金刚位中,以信为初经五十位,以发心住而为其初经五十位,乃至以最极地而为其初经五十位。若第一转增四十一百数法位转,若第二转增八十二百数法位转,乃至最后地故。如偈“五十一位中,随一经五十,渐渐增法数,周遍广大转”故。《蕴高山王品类修多罗》中作如是说:“无破地地门中,有寂静宝其数众多,空寂静宝其数众多。若有行者入此门中,通达诸法无为大道,无所障碍无所疑畏,其心自在决定常住大安乐,渐渐增长常功德海。”乃至广说故。   解脱山王根本地地无碍自在大决择分第三十二   如是已说出离系缚地清白解脱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解脱山王根本地地无碍自在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根本山王中,  空有互相生,  诸位相生故,  转胜广大转。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十空无为一一各各出生十有无为常法,十有无为一一各各出生十空无为常法。五十一位一一各各出生五十依重重等门,圆满广大转故,如偈“根本山王中,空有互相生,诸位相生故,转胜广大转”故。《摩诃衍海修多罗》中作如是说:“解脱海中亦有空有、亦有有空,其数众多。如是空有,唯是常灭非无常量,唯是功德非过患品,是故说言解脱藏海。”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六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七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解脱山王大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三   如是已说解脱山王根本地地无碍自在大决择分,次当说解脱山王大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山王道路中,  前所说量中,  增空空有有,  位位转胜生。   论曰:就解脱山王大道路分中则有三转。云何为三?一者空空转,十空无为一一各各生十空故;二者有有转,十有无为一一各各生十有故;三者位位转,五十一位一一各各生五十故。是名为三。取自相生非他相故。如偈“山王道路中,前所说量中,增空空有有,位位转胜生”故。余种种门转转增数,应广通达。   广大无尽解脱海海摩诃山王大决择分第三十四   如是已说解脱山王大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广大无尽解脱海海摩诃山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前所说诸转,  无有穷尽故。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空生自空无有穷尽,空生异空无有穷尽,空生诸有无有穷尽。有亦如是无有穷尽,位亦如是无有穷尽,重重无穷乱转无穷,无其边际无其始终,甚深甚深周遍周遍广大转行,则是解脱海海山王无碍自在体相用故。如偈“前所说诸转,无有穷尽故”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七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八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摩诃空尘海藏王道路大决择分第三十五   如是已说广大无尽解脱海海摩诃山王大决择分,次当说摩诃空尘海藏王道路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海王道路中,  具足百自在,  以此因缘故,  建立海王名。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海王藏中无有别法,唯有自在故。有几自在?谓百种故。云何为百?一者时自在,三十二法,亦一时转亦异时转,亦转时中不转,亦不转时中转,亦远时转亦近时转,乃至无量故。二者处自在,一异等处转,乃至无量故。三者物自在,为同异等用,乃至无量故。四者周遍自在,无所不通等,乃至无量故。五者大小自在,极重极微等,乃至无量故。六者有无自在,亦现亦隐等,乃至无量故。七者寂动自在,亦定亦散等,乃至无量故。八者甚深自在,不可思议等事,乃至无量故。九者不自在自在,以逆等事,乃至无量故。十者无碍自在,以逆顺事等,乃至无量故。乃至第百自在自在,无尽自在等皆悉自在,乃至无量故。如前所说三十二法,如是自在具足圆满无阙失转,以此义故立海王名,应审思择。如偈“海王道路中,具足百自在,以此因缘故,建立海王名”故。《觉花修多罗》中作如是说:“第一广分大海门中,若广说有一十方世界之尘量自在,若略说有一百自在。”乃至广说故。   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第三十六   如是已说摩诃空尘海藏王道路大决择分,次当说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阿说本王中,  有十方尘量,  十方空尘量,  三十三法海。   论曰:今此偈中为明何义?为欲现示阿说海中具足圆满十方世界之尘数、十方世界之尘数、三十三法海,十方世界之尘数、十方虚空之尘数、三十三法海故。如偈“阿说本王中,有十方尘量,十方空尘量,三十三法海”故。《本王修多罗》中作如是说:   “尔时世尊告大众言:‘我以三达智,通达一切法,无所障碍无所阙失。而有一海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能穷了,谓空尘本王性德圆满自在自在无尽藏海。’”乃至广说故。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八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九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第三十七   如是已说大不可思议重重不可称量阿说本王大决择分,次当说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譬如盛火聚,  虽有极远处,  以光明势力,  能破远方闇,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世界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能破远众生,  心相不觉闇,  令得觉知明,  随分伏其染。  譬如盛火聚,  转胜近其处,  光明渐渐了,  能破闇更增;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一国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除众生无知,  转转令分明。  譬如盛火聚,  转转近其处,  光明耀更增;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一城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除众生无知,  转转更分明。  譬如盛火聚,  更转近其处,  光明重重增,  暖气温其身;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同一家共住,  虽未得见学;  此论火光明,  除心惑护身,  转转增长故。  譬如有一人,  得彼大火聚,  此人则便得,  六种大利益,  谓能塞寒气,  能成熟资具,  不入毒虫等,  破闇常明了,  随请人普施,  焚烧秽粪等;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得此玄文论,  此人即便得,  六种大利益,  谓禁烦恼军,  成就功德品,  不入邪魔众,  破无明品类,  般若慧现前,  贫穷佛法财,  来乞求众生,  随顺普施与,  烧灭烦恼粪。  比如有妙华,  𥫅水深池中,  名曰青莲华,  有人刹那中,  见此莲华相,  一百七日中,  其眼根清白,  终日无晦浊;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虽不知此论,  文义之大海,  而目见此论,  其眼根清净,  见三世诸佛,  有作方便目。  比如有天鼓,  悬圆生树顶,  名曰妙声觉,  无量天女子,  闻此鼓音已,  二千七日中,  其耳根清速,  无塞隔之事;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虽不知文义,  而耳闻此论,  其耳根清净,  闻诸佛梵响,  有作方便耳。  比如有妙药,  生雪山之顶,  名曰上味常,  有人取此药,  着其舌之原,  身香极芬芬,  不承用饮食,  其命极长远,  亦飞腾虚空;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众生类,  此论中一字,  一句若一行,  若一决择分,  若一卷之量,  以舌经读诵,  虽不知义理,  而获得一切,  诸修多罗海,  经读诵功德。  比如有菩萨,  名曰不思议,  大力解脱者,  此菩萨大士,  神通自在故,  于一切所作,  皆无所障碍,  随应悉现前;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诸众生,  观达其义理,  觉悟文下诠,  通达一切法,  皆无所障碍,  一一觉分明。  比如有神王,  名曰大安乐,  有人须小具,  祀祠此神王,  出兴七宝藏,  令得大安乐;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一男女,  此玄文本论,  勤受取读诵,  有人须小具,  专心供此人,  即得无穷尽,  福德智慧宝,  无所疑畏心。  比如有妙香,  名曰芬满布,  有人持此香,  游行于远方,  其经过处处,  七七日中间,  有香气不尽,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若有一男女,  荷担此论部,  游行于远方,  若度大海水,  所有诸众生,  皆得大利益,  若度山野等,  所有诸众生,  亦得大利益。  譬如有妙珠,  名曰如意宝,  随此珠住处,  无量眷属玉,  遍周匝围绕;  此玄文本论,  亦复如如是,  随其住止处,  有十方世界,  尘量大神王,  一一大神王,  各率十方界,  尘数眷属神,  守护此论珠。  若灭正法时,  作微尘散坏,  所有诸神王,  发大声哭涕,  随尘所住处,  往诣常守护。  受持此论者,  如是数量神,  若生若死后,  常不离守护,  功德虽无量,  而略说如是。   校量过患呵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第三十八   如是已说校量功德赞叹信行现示利益大决择分,次当说校量过患呵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譬如有一山,  名曰宝轮上,  此山具七宝,  更无有穷尽,  贫穷求宝类,  无量无边数。  有珠能禁宝,  名曰顶玻璃,  若人有此珠,  则能取七宝,  远离贫穷苦,  获得大安乐;  若人无此珠,  不能宝禁故,  终日不能得。  问所以者何?  若无珠人诣,  唯见虎狼熊,  及赤蛇青蛇,  种种杂毒虫,  终不见珍宝。  以见毒类故,  其心极疑怖,  狂乱而驰走,  乃至于死灭。  珍宝自然有,  而彼求珍人,  福薄罪重故,  终不能见得。  众生亦如是,  善根甚深人,  捧坚固信珠,  入大乘深海,  取功德之宝,  出生死苦轮。  善根微薄人,  得见甚深论,  无实信心故,  依正作邪解,  受苦轮无期。  譬如生盲人,  得妙庄严具,  无有欢乐事;  痴人亦如是,  虽得甚深论,  其愚痴极故,  不觉出世宝,  无有学习心。  譬如居井龙,  从流水至海,  大迷大乱故,  谤海而命终;  痴人亦如是,  自所习坚执,  定一不移转,  闻未曾有法,  大迷大乱故,  诽谤其广大,  堕落恶道中,  无有出离期。  若有众生类,  见闻斯论教,  不信心诽谤,  此人则诽谤,  三世一切佛、  三世诸法藏、  三世诸僧海,  此人所得罪,  无量无量数,  不能知边际。  十方界尘量,  诸佛大菩萨,  一时悉出现,  宣说如是量,  法门之大海,  专教化此人,  经过无量劫,  终不能教化。  问所以者何?  唯宣说此法,  无余别道故。  如是众生类,  十方界尘量,  诸佛大菩萨,  以大神通力,  向未来远劫,  观察其限界,  无觉道之期。  问所以者何?  不学三十四,  大金刚轨则,  到大涅槃岸,  无有是处故。  是故诸行者,  以勤修方便,  应观其法海。  不能达其原,  妄生诽谤心,  堕落恶道中,  无有出离期。  决定不应作,  决定不应作,  罪业虽无量,  而略说如是。◎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十九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2 册 No. 1669 大宗地玄文本论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二十   马鸣菩萨造   真谛三藏译   ◎现示本因决定证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第三十九   如是已说校量过患呵责诽谤现示罪业大决择分,次当说现示本因决定证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我于往昔无量劫,  随世尊修菩萨行,  一时世尊王家奴,  国名金水其王名,  宝金轮藏此大王,  有三十亿奴婢类,  有六十亿大白马,  金银等宝亦无尽。  有最下奴名常信,  于中大王告常信:  汝受此六十亿马,  不离守护令无伤。  尔时彼奴受诸马,  常恒不离无伤护,  如是六十亿白马,  经一日食百两金。  时常信作如是念,  我身唯一马众多,  难哉难哉无伤畜,  此诸马恶驰难禁,  今何方便能护持?  常信作是念已讫,  则便依师学术方,  术力变作万白马,  六十亿白马中中,  𬽔𬽔𭡒𭡒立化马,  发大声作如是唱,  马马皆悉作礼拜。  尔时有中中化马,  皆悉先前作礼拜,  余诸马皆随礼拜,  作如是事已讫后,  化马责小咎皆杀,  诸马更皆伏从化。  常信所愿悉成就,  都无所忧怪之心。  常信更复作是念:  此诸马皆从我化,  除其为资具黄金,  造作善业易秽报。  告诸马作如是唱:  谛听谛听诸畜生,  我身并及汝等身,  于过去世心负悔,  具作一切恶业障,  亦奴亦马生此处,  恒一切时不自在,  病苦所逼饥寒乱,  一时不得其安乐。  若此生中不作善,  后世亦受如是报,  去去无有出离期。  如宜汝等诸畜生,  除自资具供德处,  须臾饥渴感长乐。  我人有思心欲修,  无其闲闲空过时,  况汝等畜生之身,  形秽心浊修何时?  如宜从我化无逆。  其国中有殊胜鸟,  名曰雅音声觉悟,  此鸟声不可思议,  人闻其音大悲慨。  尔时彼六十亿马,  闻常信所语已讫,  一时发大声悲哭,  至十日量无休息。  如是诸马其声响,  与雅音声觉悟鸟,  平等平等无差别。  尔时常信马皆喜,  百两金分为二分,  一分以为生长具,  一分以为福田分,  福田分五十两金,  造作一金刚佛像,  总有六十亿佛像。  最上第一大白马,  名曰长严杂色见,  常信及诸马皆死,  第二生中皆悉人,  同一眷属不相离,  出家学道勤修行。  彼六十亿出家人,  皆名马鸣无别名,  从过去立名字故。  过去常信今释迦,  彼时六十亿白马,  今时六十亿马鸣,  最第一马杂色见,  今时中我身而已。  第三生中亦人身,  随世尊行菩萨行,  第四生中亦得人,  随世尊习忍辱行,  转转经过五百生,  次生中瞋因缘故,  得重蛇身受大苦,  次生中受大鱼身,  次生中亦得蛇身,  以蛇身诣世尊所,  投体忏悔发惭愧,  以偈表意发大心。  次生中得人同分,  随世尊发愿系属,  则世尊作如是愿:  我若成觉道圆满,  宣说百亿修多罗,  普利益广略众生。  我则作如是誓愿:  造作一百释明论,  分利益广略众生。  如次后后经多生,  世尊满足行因海,  安住法界山王位;  我亦渐渐修因行,  证入第八不动地。  我则往诣世尊所,  稽首顶礼立一面,  尔时世尊告我言:  我念往昔无量劫,  汝我同住一处中,  发愿作系属因缘,  如宜汝造作论教,  我灭度后兴正法。  我则更顶礼和南,  向世尊作如是白:  我今不知作论法,  雅闇都无所觉达,  唯愿世尊为迷子,  开晓造作论教法。  尔时世尊告我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  谛听谛听善思念,  我当为汝分别说。  善男子诸佛法藏,  无量无边不说劫,  无穷尽亦无分界,  如是无量法藏海,  若广说论若略说,  皆通该摄无余持,  是名造作论教法。  我亦重疑更作请:  法门海无量无边,  我今未满福智海,  居学位中未究竟,  皆摄无余持何得?  尔时世尊告我言:  法门大海虽无量,  有摄无量宗本法,  若具摄此宗本法,  是名说摄诸法藏。  我亦更作如是白:  云何名为宗本法?  其数几有可知不?  尔时世尊告我言:  所言宗本法体者,  谓三十四法大海,  若有论者具此法,  名言圆满大海论;  若有论者不具者,  名言一分小智论。  以如是大要因缘,  我今依三十四法,  该摄安立无余说,  因缘品类虽无量,  而总言略说如是。   劝持流通发大愿海大决择分第四十   如是已说现示本因决定证成除疑生信大决择分,次当说劝持流通发大愿海大决择分。其相云何?偈曰:  愿此圆满大海论,  遍不思议尘刹中,  出生无量般若日,  消除无边无明闇,  转作三宝之大海,  无非法而功德藏,  非请感周遍相应,  非劝策自然成就。 大宗地玄文本论卷第二十